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紧抓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机遇,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扎实的校企合作基础,创新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联合举办“中文+人工智能”主题研学活动,全面打造了以AI为核心引擎的产教融合、职教出海新范式。
创新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秉承“每个学生都是AI开发者”的理念,借助校内部署的DeepSeek-R1大模型与其他AI工具,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培养,构建起覆盖文、理、工的全新课程体系。在人工智能学院,率先开设DeepSeek本地化部署与智能体搭建相关课程,通过模块化教学实现从环境配置、模型调优到行业落地的全流程实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使用AI工具并能够进行本地化部署。创新推出"AI+X"融合课程,如《中式宴席设计》通过搭建“中式宴席设计精灵”AI智能体,设计多元学习路径体系,给学生推送差异化学习任务,满足虚实结合的个性化学习;《物联网嵌入式技术》课程将AI技术与BOPPPS+PBL教学模式融合,创建数字资源,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学校正筹建“NVTU”AI教学平台。该平台集AI助学、AI助教、AI助训、AI助管等模块于一体,构造基于AI大模型、AI智能体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智能应用场景,打造数智化教学新生态。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以AI技术驱动专业群教学全过程智能化升级,可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动态化教学评价、高效化资源管理,推动专业群人才培养与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需求精准对接。”

AI技术与教学模式相融合
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我校人工智能学院与南宁市壮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开发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感知和AI技术的智能猪只监控养殖管理系统。系统中搭建DeepSeek-R1多模态决策模型,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对猪舍多源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形成全流程闭环管控体系精准操控环境喷淋、益生菌发酵、饲料配比、健康预警等指令,形成闭环智能反馈系统。“装载该系统的三维度猪只健康监测机器人去年销售额达20万元,大幅降低了养殖场的人工成本和饲料成本,显著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研发团队负责人张青说道。据测算,一个巡检机器人可替代1-2名巡检人员,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约5万元;降低饲料浪费3%-5%,节省饲料成本约2万元/年;养殖成活率提高了3%-5%,增加收益约5万元/年。

科研团队与企业客户讨论项目需求
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
我校人工智能学院的教授、博士团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管理站,对管理站近期提出的种子扦样信息AI识别项目需求进行沟通对接。禤浚波博士详细了解了将当前种业管理业务的基本情况,根据种子扦样、农作物质量检测、品种管理、检测数据处理、种子资源保护与开发,育种、品种材料审核等业务,提出在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的业务工作领域可以考虑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议,并就种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科学、安全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建设性意见。我校博士团队对农业生产的有效指导,为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贡献了力量。

师生科研团队参加人工智能+赋能种业发展交流会
深化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合作
今年3月中旬,我校人工智能学院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联合举办“中文+人工智能”主题研学活动,此次研学是“中马青年培训计划”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团队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向马来西亚研学班学生系统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应用场景,带领国际学生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研学培训涵盖了机器学习基础、嵌入式人工智能项目开发、大模型基础网络Transformer和DeepSeek的架构等内容。研学班实地考察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科技企业,充分体验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近年来,我校人工智能学院面向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盟国家开展一系列师资培训和技能培训,输出人工智能技术等国际化专业标准4个、课程标准22个,开发了《人工智能技术》《Python编程技术》等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课程3门,培训了中外技术人员千余人次。先后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奎斯特大学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成立ICT工匠学院,开展“语言+技能”实训,累计招收近百名学历留学生,大力培养国际化ICT人才。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中文+人工智能”研学培训开班
凭借中国-东盟合作的区位优势,我校以职业教育为纽带,搭建起跨越国界的人工智能合作共享网络,推动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东盟国家乃至全球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入应用,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中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供 稿:人工智能学院 郝思喆 韦琼略
一审一校:人工智能学院 许建豪 卢广兴
二审二校:人工智能学院 李光荣
党委宣传部 陈 诚 黄姿妮
三审三校:党委宣传部 陆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