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席卷全球的当下,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南宁职大”)发挥自身优势,整合AI资源,以AI技术应用为抓手,强化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国际化合作,形成了人工智能辅助脊柱结核诊断软件、广西甘蔗病虫害识别、智慧养猪平台等AI赋能企业的案例,并面向东盟国家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技术研发,南宁职大在产业AI升级、AI国际化发展方面正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才培养:AI驱动教学改革,培育新时代技能人才
教师培训与教学创新双轮驱动。南宁职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全流程,率先开展教师AI能力提升工程。通过“AI助力教科研成果产出培训”“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全校1150名教职工完成AI工具应用培训,涵盖智能办公、课程设计、科研辅助等领域。人文教育学院教师王丽芳依托“中式宴席设计精灵”AI智能体,构建差异化学习路径,实现“虚实结合”的个性化教学;《智慧导游讲解》课程开发的AR景区实训平台,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掌握实操技能,相关成果在第五届全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广泛关注。

人文教育学院教师王丽芳作教学创新成果汇报
学生培养与实战能力并重。学校开设全国首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产学研赛创”一体化培养模式。与华为共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造智慧城市、网络空间安全等真实场景实训平台,生均设备投入达1.83万元。近五年,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华为ICT大赛全球特等奖等荣誉71项,毕业生就业去向率达95%,专业对口率75%,为广西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输送千余名高素质技术人才。
通识教育筑牢AI素养根基。2025级起,全校开设《人工智能基础》必修课,构建“通识+实践”双模块课程体系。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学生可体验AI文案生成、智能办公、健康规划等应用场景,同时接入浙江大学“大先生”智能体服务,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前沿课程,全面提升数字素养。

AI助力教科研成果产出培训
应用支持产教融合:AI赋能产业,助推区域经济升级
校企共建,技术研发落地。南宁职大与华为、奇安信等12家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自治区级ICT产业学院,累计承接企业横向项目194项,孵化专利及软著269项。其中,与壮博生物公司联合开发的“智慧养猪平台”,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分析环境数据,实现饲料配比、健康预警等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技术服务到款额超860万元,成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
工业数智化,服务制造业升级。学校与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工业数智融合中试基地”,利用5G、AI、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智能制造实训工厂;与华为合作建设广西鸿蒙开发者中心,聚焦昇腾AI架构培养鸿蒙生态人才。这些平台不仅为区域工业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更孵化出“AI质检”“预测性维护”等应用,助力广西汽车、铝加工等行业提质增效。
社会服务辐射中小微企业。依托AI技术,南宁职大为12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发轻量化AI工具包。例如,针对广西甘蔗种植业,研发病虫害识别系统,降低农户技术使用门槛;为基层医疗机构设计AI辅助诊断模型,缓解民族地区医疗资源不均问题,彰显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我校教师禤浚波牵头开发的人工智能辅助脊柱结核诊断软件在桂林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病科正式投入使用
AI促进国际化:立足东盟,打造数字合作枢纽
输出标准,共建东盟AI教育生态。南宁职大面向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盟国家,输出人工智能国际化专业标准4项、课程标准22项,开发《Python编程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双语课程。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奎斯特大学合作开展“中文+人工智能”研学项目,累计培养东盟留学生近百名。2025年3月,为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定制的《人工智能技术实战》课程,聚焦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获东盟师生高度评价。
技术共享,推动跨境产业创新。学校牵头成立“中国—东盟AI职教联盟”,发起“青年数字使者”计划,举办跨境科创挑战赛、AI主题夏令营等活动。与东盟企业合作孵化智慧农业、跨境物流、多语言NLP等技术解决方案,例如为中越边境景区开发多语种AI导游系统,助力文旅产业升级。
构建双赢格局,区域影响力持续扩大。南宁职大通过ICT产业学院开展“语言+技能”实训,累计培训东盟技术人员千余人次,相关成果获教育部肯定及25家媒体报道。未来,学校计划建设“中国—东盟AI应用创新中心”,聚焦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技术合作与人才交流。
从课堂到产业,从南宁到东盟,南宁职大以人工智能为纽带,构建起教育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双赢格局。面向“十五五”,学校将优化“人工智能+X”专业布局,建设集成AI助教、助研、助管的“NVTU”智能教学平台,并联合政府、企业共建区域性算力中心,夯实AI发展根基。南宁职大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是技术技能的传播者,更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在AI浪潮中,这所年轻的本科院校正以开拓者的姿态,为南宁乃至东盟的高质量发展书写崭新答卷。
供 稿:教育发展与信息中心(图书馆) 周 玮
一审一校:教育发展与信息中心(图书馆) 刘 宇
二审二校:教育发展与信息中心(图书馆) 黎 卫
党委宣传部 陈 诚 黄姿妮
三审三校:党委宣传部 陆 军